互助土族故土园——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。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。属历史文化类人文旅游景区。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。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,被称为“土族之乡”,土族民族风情又是青海省最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,因而将互助的整个旅游景区统称为互助土族故土园。景区内原始淳朴的自然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,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。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青稞酒文化构成了互助旅游的四大品牌。
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,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,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,东与甘肃省毗邻,西南与西宁市接壤,东西长86公里,南北宽64公里。

互助县世居着一个勤劳纯朴、能歌善舞的民族──土族。土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。土族妇女的袖子用红、黄、黑、绿、白等不同颜色拼成,恰似天上彩虹,因此,这里被誉为“彩虹的故乡”。
“轮子秋”是土族人创造的一项体育娱乐项目,曾代表土族参加了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,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。土族舞蹈“安召舞”节奏明快、场面热烈,是土族人欢乐的表达方式。
2001年,互助土族故土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。这里有风景如画的北山国家森林公园。奇松怪石、林海云涛、流泉飞瀑、珍禽异兽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。总面积达11.3万公顷,公园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,其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就有400多种。整个公园风景秀丽、奇景迭出,有药水泉瀑布、达坂红叶、胡勒天池、擎天一柱、十二盘坡、孔雀崖、妖魔洞、小三峡(卡索峡、青岗峡、下河峡)等王牌景点;威远古镇中心有一鼓楼,始建于公元1624年(明天启四年),高18.9米,三层,木结构建筑,雕梁画栋、飞檐斗拱、雍容大方;在县城威远镇北15公里处,便是南门峡景区,峡口东西两山对峙,绝壁千丈,山上林木繁茂,山下溪水淙淙。始建于1973年的南门峡水库,蓄水量达1800万立方米。“五峰烟雨”在清代就被列为湟中八景之一,龙泉飞瀑、青山翠峰是这里的主要特色,每年六月六,这里一年一度的五峰山花儿会,使这里成了“花儿之海”。互助县境内还有始建于1604年(明万历三十二年)的佑宁寺、地处湟水北岸,依崖而建的白马寺。
2001年2月,投资80万元兴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风情园正式开园运营,园内安召舞、轮子秋、土族婚礼、篝火晚会等表演项目以及民俗用品展览、土族特色小吃等土族特色旅游项目齐全。威远镇吉家湾村、东沟塘拉村、大庄村等的民俗接待点旅游项目齐全,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,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。土族人用青稞酿酒,其味清醇甘冽、回味绵长,有 “开坛十里游人醉”之美誉。如今,全国最大的青稞酿造基地“青海青稞酒集团”就建在威远镇,生产的三个系列、七十多个品种的青稞酒行销全国各地。
互助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,土族信仰喇嘛教,能歌善舞,服装富有民族特色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、六月初六、九月初九等民间节日,互助旅游区内多举行“花儿演唱会”。该县还有佑宁寺、五峰寺、玛藏观(即白马寺)、北山林区等景观,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中外游客,慕名到此观光浏览。
欢度土族传统节日——纳顿节
每年农历七月中旬开始,聚居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农民都要举行活动,欢度土族传统节日——纳顿节(土语中尽情欢乐之意)。纳顿节期间,当地的人们唱歌、跳舞、看社戏、走亲访友,一片喜气洋洋的祥和景象。 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 摄
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,全境分山区、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。北部山区森林密茂,有广袤的草山牧场。南部浅山,河川交错,气候温暖,遍布良田园林,盛产蔬菜瓜果。 土族是本民族的自称。因地区不同,还有“蒙古尔”、“察罕蒙古”、“土昆”、“土户家”等多种他称。土族的远祖,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“吐谷浑”,唐宋时期的“吐浑”、“退浑”,元代的“土人”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土族成了他们统称。
(一)男子服饰
土族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“鹰嘴啄食”毡帽。红缨帽,系一种织锦镶边的圆筒形毡帽,为土族语“加拉·莫立嘎”的意译。相传由清代朝帽演变而来。因红顶连一绺长约五寸的红缨,故名。“鹰嘴啄食”毡帽,其样式为帽子的后檐向上翻,前檐向前展开。衣服是穿小领斜襟的长衫,袖口镶有黑边,胸前镶有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。还有穿绣花领高约三寸的白色短褂,天冷时在领子上衬以羊羔皮。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,纽扣多用铜制。腰系花头腰带,为一块十二尺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,其两端缝上五寸长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。穿蓝色或黑色大裆裤,系两头绣花的白色长裤带和花围肚,小腿扎“黑虎下山”的绑腿带,扎腿时把黑色的一边放在上边,故称“黑虎下山”。此又是青年男女表示爱情之信物,象征忠贞不二,足穿白袜或黑袜,鞋子为双楞子鞋和福盖地鞋。
老年男子多戴礼帽。冬天戴皮帽,即用毛蓝布缝成喇叭口,喇叭口内缝以羊羔皮,可翻上或放下。帽顶上加有一颗核桃大的红绿线顶子。穿小领斜襟长袍,外套黑色坎肩,系黑色腰带,脚穿白袜黑鞋。
冬天下雪时,男子一般穿大领白板皮袄,领口、大襟、下摆袖口都镶着四寸宽的边子。劳动时穿褐褂,式样为小圆领,大襟,配以蓝布、黑布沿边。所用褐子,由白色或杂色羊毛捻线自织而成。富裕人家的男子多穿绸袍及带有大襟的绸缎背心、马褂。民和县三川一带土族男子的衣着同汉族一样。同仁县五屯的土族男子服饰与藏族相同。
(二)妇女服饰
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。两袖由红、黄、橙、蓝、白、绿、黑七色彩布圈做成,鲜艳夺目,美观大方。俗称七彩袖,土族语称作秀苏,意为“花袖衫”。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。从最底层数,第一道为黑色,象征土地;第二道绿色,象征青苗青草;第三道黄色,象征麦垛;第四道白色,象征甘露;第五道蓝色,象征蓝天;第六道橙色,象征金色的光芒;第七道红色,象征太阳。花袖长衫上面套有黑色,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,腰系白褐或蓝绿布带,带的两头有花、鸟、虫、蝶、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。腰带上有罗藏和钱褡裢。罗藏,是用铜、银薄片制成,有兽头形、圆形、桃形等样式,其上有孔,一般用于系花手巾、小铃铛、针扎等什物,垂吊于腰带左侧。钱褡裢,一般为长一尺五寸,宽四寸的小袋,两端有绣花或盘线图案饰物。女式的钱褡裢由三块白底绣花条块缝合而成,下端连三绺彩线穗。用作钱袋和装饰品。下穿褶裙或裤子。有镶白边的绯红百褶裙,裙分左右两扇,形似蝴蝶两扇红翅膀;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蓝色或黑色的裤筒,土族语称“帖弯”。
妇女戴额带,其形如倒写的“丁”字,用蓝布或黑布做成两指宽筒状后缝合,交叉处用白线挑成齿形花纹,称“狗牙花”。头戴卷边毡帽,足穿“过加”、“花云子鞋”、“腰鞋”。“过加”,又称“其吉都鞋”、“仄子花都鞋”,鞋面上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花卉及打仄子花,鞋尖饰彩色短穗,鞋后跟接三指大小的红布溜跟即成。“花云子鞋”,以鞋面上用彩色丝线绣制云纹状盘线图案,故名。“腰鞋”,又称“斯果尔玛鞋”、“怏子都鞋”,因其形似长筒靴,故名。老年妇女服饰以深色,黑色为主,一般头戴黑色卷边圆顶绒毡帽,身着小领斜襟长袍,上套黑色坎肩,不穿七彩花袖衫,不系绣花腰带。
未婚姑娘习以两鬓梳小辫,中间梳一条辫,三条辫子合辫在背后,用绯红头绳扎紧,系一海螺圆片。少女额前戴的额带叫“箍儿”,白布绣花做成,宽二寸,长及两耳,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几个小铃铛。有的姑娘头戴一条绣花头巾。其裤腿套一尺长的红色“帖弯”,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条将“帖弯”与裤腿相连,使其经纬分明。发式、“帖弯”颜色和额带的不同,常是区别已婚或未婚妇女的标志。
土族妇女喜戴耳坠,喜庆节日或探亲访友时,还要在耳坠下吊一对“面古苏格”,即银耳坠,如铜钱大小,桃形,正面有刺纹图案。戴时用数串珍珠把两只“面古苏格”连起来,挂在额带上。土族妇女颈上所戴项圈称作“索尔”,用芨芨草扎成圆环,蒙上红布面,镶以铜钱大小的圆海螺片约二十枚即成。
土族妇女服饰常带有地域性特点,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。
今天的土族服饰,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很大的变化,有的服饰已消失,有的服饰经过推陈出新,重放光彩。如旧时的绣花高领,如今变成直翻两用领;盖在“扭达”(头饰)上的长头巾“扭达尔秀巾”,变成今日少女使用的短头巾。广大土族青年,不仅喜穿本民族服饰,而且还爱着时装,他们或使土族服饰时装化,或使时装土族服饰化,从而丰富了土族的服饰文化。
"波波会"是土族传统的民俗活动,每逢农历二月二、三月三、四月八等日子,青海互助县的许多土族乡村都要举行"波波会",时至今日,每年的"波波会"仍香火旺盛,法鼓不停。波波"为土族语,意为法师作道场。俗称跳神。
青海省互助县土族不仅信仰藏传佛教,而且信仰从汉地直接传入的神(礻氏)。供奉神(礻氏)的寺庙每年都要举行酬神祭祀活动,一些地方没有固定寺庙,也要搭起帐篷神庙进行祭祀,届时要请"波"来作道场。"波波会"的主要仪式有:竖幡、跳神、招魂、放幡、卜卦等。在神殿前竖高10米的幡杆,埋地60厘米深,寓意为三十三天界和十八层地狱。用黄表和彩纸剪贴的云纹、水浪、万字纹、连环套等花样长幡和长线,挂在杆头,垂落于地,幡杆顶端横置两齿叉,叉尖各戳一个大馒头。因幡绳端拴着包有五色粮食、红枣、花生、水果糖、硬币等物的"粮蛋子"。"波波会"的高潮是最后一天,作道场时把所有供品拿到广场上,煨桑、上香、点灯、磕头祷祝。然后由大法师领班,其余法师随其后,手举法鼓,身穿法衣,头戴法冠,齐敲鼓点,高颂祷词,左族右转,前移后挪,还做各种动作。法师跳神一般约二三小时左右。随后大法师还要做法招魂,把一小瓷瓶勾倒,意为勾来一童男魂酬神。所以每到"波波会"时节,群众都给男孩佩戴一个装有蒜、五色粮、五色布的小红布袋,以免被勾掉魂。放幡时,众人围观抢"粮蛋子"和杆头馒头,得馒头者生"状元郎",得"粮蛋子"者可禳灾避祸。人们还撕一点幡纸,作为孩子冲邪时用。
傩戏表演
土族风俗习惯
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。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。男子常穿小领斜襟、袖镶黑边的长袍,腰系绣花长带,穿大裆裤,系两头绣花腰带,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,戴毡帽,穿云纹布鞋,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。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,两袖由五色布做成,外套黑、蓝、紫镶花边坎肩,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,悬挂花手帕、花钱袋、荷包、小铜铃等。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,下沿蓝、黑色搭配镶边。穿绣花腰鞋,形如靴子。戴各种“扭达”头饰。
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。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,小麦次之。蔬菜较少,主要有萝卜、白菜、葱、蒜、莴笋等10余种,平日多吃酸菜,辅以肉食。爱饮奶茶,吃酥油沙面。喜庆节日,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(猪肉)、手抓羊肉。男子喜欢饮酒,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。饮食卫生也很讲究。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、筷子,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。
房屋建筑依山傍水,各家都有庭院,院内有牲畜圈棚,院外有厕所、菜园和打谷场。房子为平顶,上面可储放粮草。房子多为三间一组,中为堂屋,一侧为卧室,另一侧为佛堂。卧室为炕的暖炕,连着锅灶。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、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,鲜艳美观。
陈出新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。尤其注重尊敬长者,如路遇相识的老人,要下马问候。土族人热情好客,忠实守信。客人来时;主人常说:“客来了,福来了!”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,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,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“孔锅馍”。若是贵宾,桌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,端上大盘手抓肉块,上插一把五寸刀子,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。喝酒时,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,叫做“上马三杯酒”,不能喝酒的人,用中指蘸三滴,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。丧葬,一般行水葬,部分地区行土葬。
土族人禁忌众多,主要有,忌吃圆蹄牲畜(马、骡、驴)肉;忌在畜圈内大小便,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;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;不能问客人“吃饭没有”或“吃不吃饭”等话;在客人面前吵、打孩子是最大失礼,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;进土族人家,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,待有人应后,才能入院内;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,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;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;在佛堂、大殿内忌吸烟、吐痰、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;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;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;在佛堂里转经轮时,必须从左向右,不可逆转;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。
举酒施礼是土族的传统礼仪
只要知悉宾客登门,土族人早早就准备好酒具,在村前恭候。
不管是步行、骑马、坐车都要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上三杯酒,按他们的说法是下马酒。在他们的簇拥下,客人被引到家门前,又有一伙人拦住去路,并举杯斟酒,要喝进门酒。当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,俏丽大方,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来到客人面前,名曰吉祥如意酒。
之后立即给以三道饭的款待。通常第一道是加了青盐的浓伏茶和西瓜般大小的“孔锅馍”等点心;第二道是奶茶和油饼;第三道是面条或面片。这时主客盘腿而坐,谈笑风生,主妇端上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,盛满喷香的羊肉块,上插一把小钢刀,一把系有一撮白羊毛的酒壶,让客人边饮边用,再唱一曲美妙的敬酒歌使客人感到无比的温暖热情。
宴席完毕,当客人致谢告辞,即将离去时,主人还要捧酒敬客三杯,名曰上马酒。土族人认为客办酒喝得越多,席间气氛越热烈,主人才越感到光彩,是自己待客周到与成功的标志。对不会喝酒者,主人也十分宽容,客人只需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三下,即表示了对主人的敬意,主人也就心满意足了。
土族饮食:民和三川土族的饮食习惯
〔烫水烙饼〕民和三川土族的饮食习惯。平时招待一般客人以烤制的馍、油烙饼、凉面最为普遍。对尊贵客人先以烫水烙饼、肉饭等相待。烫水烙饼俗称“蛇落皮”,做法是用开水烫面,拼成薄片,撒上香豆粉和青油,圈起后又摊平。将锅烧热浇上青油烙成。其次上肉饭。将肉切成块,与其它蔬菜一齐烩炒后加水烧开,把擀薄的面切成方块或长条用手掐到锅里。没有肉时把鸡蛋打在锅里替代肉。
〔普什作〕土族语,指油炸馍。土族在春节期间的主要面食之一。做法是把发面调和揉匀,把面团揉成弧形长条,表面抹上青油,然后切成一公分左右薄的5 个齿条,中间把齿条均匀掰开,两头一捏齿条凸起放到油锅里炸熟,澄黄香酥,美观别致。
〔月饼〕中秋节一天,民和三川的土族做月饼。做法有两种:一种是一个大蒸饼里层层夹上蜂蜜、核桃仁、姜黄、香豆粉、青油等料,表面盘绕着两条揉面制作的花蛇,并用花椒籽点其双眼,蛇鳞凸起,形象逼真,周围空间贴各种揉面精致的花卉图样,蒸熟出笼时月饼里的各种香料从裂缝中露出来,宛如鲜花怒放,香溢四周。另一种做法是在面里加青油、蛋清揉匀,里层夹上核桃仁、蜂蜜、青油调成的馅,然后装在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的木制模子里压平,取出后放入烧锅里烙成,熟时呈金黄色。在中秋节之夜,待月出来后,家家户户将月饼及其它果品之类一齐端到房顶上祭月。祭过月后才拿回来自己享用。月饼也是这里群众招待宾客、馈送亲友的上等礼品。
〔油花〕互助、三川土族群众用豆面、大麦面等粗粮做出来的面食。将大麦面或豆面的发面调匀后,卷上香豆粉或炒胡麻粉,蒸熟后食用,叫油花。
〔锅蹋〕将大麦面或豆面的发面里卷上香豆粉或胡麻粉,做成椭圆形团团后,贴在锅的周围,锅底倒上少许水用锅布闷住锅盖,以旺火烧开,再用文火烧烘,不翻烤,使锅蹋底部呈焦黄色,其面软,吃起来酥脆可口。
〔米面团子〕用开水调包谷面,切成大块煮熟后捞在碗里,用筷子捣破浇上熟油和盐,边搅边吃。
〔米面窝窝〕用开水把米面烫匀,待凉后底部做成凹形圆窝上蒸笼,先以文火蒸热后取笼冷却,一夜后糖化。第二天又以旺火蒸熟,松软甘甜。
〔麦思如〕土族语。将八成熟的青稞穗头摘来,捆成束放在锅里煮熟,趁热放在簸箕里搓揉去皮,用石器捣碎,用肉类或青油炒后加水成粥,别有风味。
〔沓乎目〕土族语。系互助等土族地区熔制的面食。用青油、盐水和面,拼成圆饼,先在锅内烙,等烙锅的一面稍硬结后,再取出放到灶膛里以文火继续烤,直至熟透。味美可口。
〔扁食〕扁食以“海流”(油炒面)为馅,封口左右捏合成鱼形即是。在农历十月一日晚,先祭奠供祖先,后全家共飨。
〔西买日〕土族语。是在彩绘圆形炒面盒内盛满炒面其上用酥油花装饰起来,最顶端塑日月的礼仪供品。取与日月同辉、吉祥圆满之意。
互助地区土族人民在招待宾客、迎接贵人时,为表示尊敬,增加隆重气氛,特在大门口设案供枣盒儿和“西买日”;设家宴时桌上供“西买日”,红白喜事上设大型“圈圈席”都得供“西买日”,系一种尊贵礼仪供品。
〔哈力海〕土族语意为荨麻。系大通、互助等地用荨麻制制的一种食物。
〔海流〕土族语。意为油炒面。在适量水中加花椒粉、食盐等佐料,注以青油,然后均匀地撒青稞面或白面于其上,使水、油、面之比例为2:1:4 。再用筷子戳几个眼,文火烧开,慢慢蒸至熟。食时加葱花香料等,翻动拌匀。如加以豌豆面糊糊,则清香可口,油而不腻。
〔麻哈方子〕土族语。“麻哈”即肉。意思是肉方、肉块。土族人民过年过节或其他隆重吉庆之时,用大块猪肉招待客人。按木盘大小切一整块猪肉,一般约2~5公斤,不加任何佐料,上插一把五寸刀,让客人自己动手割食,因此人们又习惯地称手抓大肉。另外,在婚礼上男家给女家长辈及喜客都要敬送“麻哈方子”,以表示两家圆满结成骨肉至亲。
〔搭平伙〕一般凑八九个人,买一只羊在一个家里宰杀。
〔羊头献客〕土族婚礼中招待喜客的肉食。喜客到男家后,先待之以枣儿茶,稍事休息后到麦场上去,与男家执事商量有关婚礼程序细节。届时,男家执事把一颗煮好的囫囵羊头(或猪头)盛在木盘上,插一把五寸刀,恭敬地端到麦场上献给喜客分食、打份子。
〔青稞酒〕土族人民常以酒待客,以使客人酩酊大醉为乐。
〔碱水〕土族语叫“乎尼斯夫祖”。用荞麦杆、蓬篙、核桃皮(外层绿皮)烧成灰,装入底部有一小孔的瓷罐内,用麦草塞住孔口,加水过滤,淌出来的液体呈黄色,调在发面里,起食用碱的作用。